《在邊緣上超越革命》 韓國藝術駐村及文化交流計劃
"Beyond Revolution from the Periphery" Korean Residency and Cultural Exchange Project
簡介
題目中「超越革命」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對香港人而言,革命已告失敗,如何再「超越」?在藝術領域這個較虛幻、講想像、講概念的境地,似乎可能在思考上「超越革命」。進行所謂具強烈革命意識的政治藝術,以藝術作為手段試圖改變或影響社會的藝術家,面對高牆背後的不公義,越是創作,越覺相比起直接的抗爭或參與政治更感無力。
藝術家感覺對政治無力,不表示其作品藝術性低,只是在創作者內心中總承受著對世界、對社會、對身邊週遭負責的使命感,與作品所產生的的即時影響力出現落差而產生。可能,如何理性的藝術家,其細胞核內都應該是感性的。 以輕鬆、嘻笑怒罵方式爭取共鳴,把抗爭訊息傳達,是手無寸鐵的藝術家,甚至民眾既自鳴得意又無奈的表達意見方式。
是次展覽以更進一步「超越革命」的「邊緣 / 底線」為題,三位駐場香港藝術家嘗試展示如何「革命」地進行藝術創作及透過藝術創作在社會攪「微」革命。所謂超越,甚至再超越的可能性,似乎關鍵是與當權者「鬥長命」了。
羅至傑(Lock)從個人層面對抗爭的無力感,已達至一種對藝術不信任的程度,以自毀藝術前途的持續不逆轉狀態,去延續著他似重若輕、似無還有的藝術生命。他的抗爭手段希望透過個人經驗感染各位,置諸死地而重生。
陳百堅(Brandon)的社會介入式藝術計劃,傾向把週遭社區作為他的實戰場,他挑戰的並非民眾個體,而是個體的內在固有思維。他以吐絲結網式的思維入侵手段,嘗試把原本疏離的獨立個體交織出一個、多個、甚至立體的有機關係網。
鄭怡敏(Gum)身兼策展人身份,傾向注重事物整體,他嘗試透過創作直接指出社會問題,對大環境作出指控,把心中對社會的不滿、鬱火,透過實行藝術創作發洩出來,希望散出的小火花能作為火種引發另一些不滿。
其實,在香港、在韓國也好,選擇以藝術家身份生存已是一種對自己及對社會的一種革命,一個對社會作長期抗爭的角色。
藝術家感覺對政治無力,不表示其作品藝術性低,只是在創作者內心中總承受著對世界、對社會、對身邊週遭負責的使命感,與作品所產生的的即時影響力出現落差而產生。可能,如何理性的藝術家,其細胞核內都應該是感性的。 以輕鬆、嘻笑怒罵方式爭取共鳴,把抗爭訊息傳達,是手無寸鐵的藝術家,甚至民眾既自鳴得意又無奈的表達意見方式。
是次展覽以更進一步「超越革命」的「邊緣 / 底線」為題,三位駐場香港藝術家嘗試展示如何「革命」地進行藝術創作及透過藝術創作在社會攪「微」革命。所謂超越,甚至再超越的可能性,似乎關鍵是與當權者「鬥長命」了。
羅至傑(Lock)從個人層面對抗爭的無力感,已達至一種對藝術不信任的程度,以自毀藝術前途的持續不逆轉狀態,去延續著他似重若輕、似無還有的藝術生命。他的抗爭手段希望透過個人經驗感染各位,置諸死地而重生。
陳百堅(Brandon)的社會介入式藝術計劃,傾向把週遭社區作為他的實戰場,他挑戰的並非民眾個體,而是個體的內在固有思維。他以吐絲結網式的思維入侵手段,嘗試把原本疏離的獨立個體交織出一個、多個、甚至立體的有機關係網。
鄭怡敏(Gum)身兼策展人身份,傾向注重事物整體,他嘗試透過創作直接指出社會問題,對大環境作出指控,把心中對社會的不滿、鬱火,透過實行藝術創作發洩出來,希望散出的小火花能作為火種引發另一些不滿。
其實,在香港、在韓國也好,選擇以藝術家身份生存已是一種對自己及對社會的一種革命,一個對社會作長期抗爭的角色。
日期
2018年6月4日至7月3日
參與藝術家
羅至傑
陳百堅
鄭怡敏
陳百堅
鄭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