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ogether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
圖片





​查映嵐

​倫敦大學學院(UCL)歴史學士、藝術史碩士。一手寫評論,一手寫散文,同時為獨立研究者及策展人,現為民院教育講師、文學期刊《方圓》編委。在評論實踐上,目前集中挖掘香港藝術的黯魅面向,以及研究東南亞草根藝術網絡之生成。
查映嵐:香港鄉藝共同體以文藝介入農村策略初探
圖片
菜園村拆遷爭議                      圖片來源: 東方日報
圖片
 反高鐵抗爭        圖片來源: 第八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
菜園村拆遷爭議與反高鐵抗爭的爆發,是香港近年社會運動一個重要轉捩點。這場發生於2009年的社會運動是「一個世代的政治啟蒙」,「一種以全新世代面孔出現的主體欲求於激化中的社會矛盾橫空誕生」;另一方面,在抗爭暫告一段落後,農業與新界土地問題成為更多人介入社會的切入點,新界的土地運動本身也進入了新的一章。 一些曾參與反高鐵運動的人士組織不同性質的團體,例如成立於2010年的本土研究社和成立於2011年的土地正義聯盟,各以不同策略、方法,爭取土地公義,為破除香港根深蒂固的官商勾結問題。
而在這些較為明顯政治化的組織以外,也有一些本身從事藝術創作與策劃的青年,嘗試以藝術的方法延續反高鐵開啟的土地抗爭,引起更多公眾對城鄉問題的關注,例如拍攝紀錄片的陳彥楷及陳浩倫(《鐵怒沿線》、《收割、開路!》);農村與田野的影像紀錄平台土地影像製作、田邊記錄;以及策劃鄉村藝術展覽和活動的YMCArts和空城計劃等(《我愛我家:城鄉生活展》、《坪輋村校展演》),不能盡錄。在藝術介入土地議題的現象中,也包含一種新型態的複合式團體,處於土地與藝術的匯流處,以土地為本位、同時包含藝術面向。2010年,菜園村生活館與馬寶寶社區農場相繼成立,兩者皆以實踐本土永續農業為志,多年來舉辦不少文藝活動;2012年,鄉土學社成立,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2013年,政府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展開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打鼓嶺、坪輋的村民為保衛家園、抗議不公義發展手法,遂成立「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隔年開始每年舉辦中秋舞火龍及其他文化活動;2015年土丘成立,嘗試向土地學習,「學習大自然的法則及規律」,並「尋求泥土與生活的連結」。
圖片
​《收割、開路!》圖片來源: 同喜文化
圖片
​《鐵怒沿線》 圖片來源: Facebook
圖片
​《我愛我家:城鄉生活展》 圖片來源: Youtube
圖片
​​《坪輋村校展演》         圖片來源: flickr
這些團體均運作至今,本文暫且稱它們為「鄉藝共同體」。「共同體」於此的意涵是寬闊的,上述例子各有不同宗旨、目的與運作模式。這些團體的共通點是植根於新界土地,以香港新界鄉村為據點,成員多居住與活動於團體所在的粉嶺、上水、八鄉、坪輋等地區;長期運作,持續性地策劃文化藝術活動,並且有不同範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其中,包括視覺藝術、攝影、電影、插畫、設計、音樂等。在此必須強調「農耕」或「土地」的重心:這些共同體雖然有藝術面向,甚至相當積極舉辦文化活動,但其定位並不是藝術團體;它們既不在主流藝術資助體系中運作,亦缺席於藝術研究機構的視野,例如在亞洲藝術文獻庫「獨立藝術團體/計劃檔案」中並不見蹤影。共同體成員大部份沒有農耕背景,反而多數擁有大專學位,也曾從事一般市區的白領工作,因為不同原因,在過去十年間陸續加走進農村,加入不同團體。 

與共產黨有連繫的傳統左翼組織,在以文藝介入農村時,都慣於將農民視為待啟蒙與待解放的人口,在這種想像中,農民因為缺乏階級與鬥爭意識而缺乏政治能動性,他們必須經過文宣的教化才能被動員成革命力量,文藝因此被視為有效的動員工具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 比較之下,我們會留意到香港鄉藝共同體的一大特色,即他們對待農村、農民的迥異態度。土丘在臉書專頁說明其理念:「我們跟土地學習,學習大自然的法則及規律,從生活細節中,減少對土地的傷害,學習謙卑。跟土地相處,尋求泥土與生活的連結。」鄉土學社的英文全名是「
Society for Indigenous Learning」,indigenous learning 即鄉土知識、方法的學習,其網站說明團體「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並致力推動鄉土教育。生活館周思中亦曾在訪問中提及,他因菜園村運動影響而走上農耕之路,其中一個原因是在護村時發現自己不懂耕田、煮食、水電,能幫上忙的事情很有限,就有了入村學習耕種的念頭。在這三個例子中,「學習」顯然是關鍵詞,特別是向土地、自然、農民學習;反之,帶著一套「先鋒」的知識與意識形態入村,以「教化」未開化之鄉村群體,在這套論述中並不存在。

圖片
菜園村生活館          圖片來源: inmediahk
​如果這些青年返鄉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向鄉村、土地學習,傳統上以農民為對象傳播知識、宣傳理念的文藝又擔當什麼角色呢?從反高鐵護菜園抗爭開始入村、繼而和朋友共同成立菜園村生活館的李俊妮,認為抗爭者中不少都有文化藝術背景,因此在反高鐵運動中出現攝影班、泥膠班、音樂會、藝術節等是自然不過的發展。反高鐵運動結束後,生活館仍持續營運,其後搬到八鄉,也持續舉辦文化活動如「有種電影節」。2019年,她和友人更成立了「生活 Kids Club」,將生活館近十年來的經驗與得著發散至更多家庭。雖然團體的焦點是生態、耕種與食物, 但創辦人同時期望通過藝術、音樂、詩歌等媒介觀察其所在的錦上路清潭。 對於李俊妮來說,藝術是一個很好的介入點,一方面讓他們思考怎樣透過藝術去呈現耕種,另一方面可以打開新的空間,啟發參與者重新思考自己日常的構成,再進而改變自己的日常:「消費者可以選擇幫襯本地農夫或者大型連鎖超市,可能只是改變一個購物行為,前後的生態已慢慢有了板塊移動」。 文藝在此雖然仍帶有工具性,但其目的不再是開發農村民智與灌輸特定意識型態,而是啟動消費人口(不分農村和城市)的日常性自我變革。
同樣直接因土地抗爭誕生的鄉藝共同體,還有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下稱聯盟)。打鼓嶺/坪輋原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的三個地區之一,2012年起,政府面對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古洞北發展關注組等民間團體的猛烈批評,到了2013年,發展局以打坪兩區缺乏集體運輸系統和其他基建配套為由,將其剔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為兩區居民帶來暫時的喘息空間。 然而,翌年該區又發生另一宗土地用途爭議,因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有禽鳥驗出禽流感病毒而停用,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於2014年3月21日宣佈改建打鼓嶺舊政府農場作本地活雞緊急分流批發點,若長沙灣批發市場再次停用,本地活雞就會被運至打鼓嶺進行臨時檢疫。此方案引來當區居民激烈反彈,聯盟牽頭遊行反對;至2015年,有人提出將薄扶林村的中秋舞火龍傳統移植至坪輋,以凝聚更多居民反對分流站,是年中秋首次由村民合力製作火龍,並在中秋節由九記士多舞至聯盟會址。
圖片
舞火龍活動           圖片來源: 明報
圖片
                                               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                  圖片來源: NCAF
村民決定移植「舞火龍」傳統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廣東民間信仰中,「用草紮一條龍,插滿香枝,在中秋節晚上繞村遊行,並放爆竹,便可驅疫」; 二是村民黃志強過去曾居於薄扶林村,自小參與此傳統,因此深諳以藤枝和珍珠草紮火龍的技術,可以指導、傳授予打鼓嶺和坪輋村民。政府最終無視反對意見,但分流站在2015年短暫運作後,長沙灣批發市場便重新啟用,事情最終不了了之。在下一個威脅到臨前,聯盟的抗爭動能幾可肯定難以延續,可是,成員卻決定繼續籌辦中秋舞火龍,將之發展為打坪兩區的新傳統,每年牽頭製作火龍並舉辦相關活動如音樂會、老人院表演,也會與土地正義聯盟、義遊、長春社、藝術到家等團體合作招募義工,以招聚更多外區人士參與。聯盟成員Sel認為,每年持續的舞火龍活動令當地漸具人氣,吸引更多外人關注;另一方面也有助為地區增值。他認為,政府在2013年僅是暫緩發展計劃,終有一天會大肆發展打鼓嶺和坪輋的,而舞火龍這樣的民俗/文化活動將有助村民增加談判籌碼。 換言之,聯盟成員對舞火龍的使用價值有明確意識;這個定期而反覆進行的儀式正在為這一帶的香港偏鄉累積文化資本,同時深化參加者對這片土地的理解與情感,這些都可能在將臨的政治鬥爭中讓抗爭者轉化為輿論武器。

​相當有趣的是,這與「啟蒙式」的文藝可謂背道而馳;聯盟並不把傳統民俗信仰視為鄉村民智未開之表現、或是有待進步思想破除的陋習,而是挪用為重建工藝、儀式、土地和人之間紐帶的基礎,再進而重思甚至重新發明本土「原民性」。長久以來,原民性的概念在香港都被新界原居民 所壟斷;新界鄉議局數十年來一直以「傳統習俗」、「田園生活」之名,正當化小型屋宇政策(俗稱丁屋政策)。 相對地,由港英到特區政府,在開發新界時都有著只視原居民為持份者的不成文秩序,面對拆遷與驅離的,往往只有「非原居民」,儘管他們大多在二戰前後到港,在各自的土地上已耕耘與居住數十年。 自七十年代丁屋政策開始實施後,許多原居民已毋須再倚靠務農為生,又因丁屋業權可以轉讓,買賣丁權成為一門生意, 廣泛的套丁操作催生大量地產項目,以捍衛傳統名義存續的丁權反成加速摧毀鄉村社會肌理的幫凶。在此情勢下,堅守農地的非原居民與以農耕為職志的歸鄉青年,反倒是更近於土著與原民的群體;以儀式與文藝開發一套全新的、不以年份劃界的原民性論述,也許對土地抗爭與推進本土身份認同都有助益。

​本地鄉藝共同體創造了農村文藝的新功用,包括推動市民的日常性自我變革、為鄉村累積文化資本以應付日後的土地抗爭,以及打開本土原民性的新可能。一種包含傳統工藝、民俗信仰與儀式、農耕技術與本土自然風貌的嶄新原民性,正待更多的悉心灌溉,假以時日,或可滋養港人的本土想像。
​參考文獻:
「陳劍青」臉書專頁(17/4/2014),https://www.facebook.com/kimchingfans/photos/a.198898423581478/385577201580265/?type=3&theater.

 鄭肇祺 〈香港2016年立法會選舉與新界環境政治的匯流〉,菜市場政治學(10/9/2016),https://whogovernstw.org/2016/09/10/ericcheng1/.

 周思中訪問,2015

生活
Kids Club 臉書專頁簡介:https://www.facebook.com/pg/SangWoodKidsClub

何桂嬋「用一輩子學生活 生活Kids Club 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下)」,明周文化,22/1/2020,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生活kids-club-親子-自然教育-135070.

李俊妮訪問,4/7/2020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十年代的思想之路》,左岸文化(2018)

「坪輋打鼓嶺暫擱置發展
非為減地區阻力」,大公網,5/7/2013,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topnews/2013-07/1738482.html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新界北發展-初步概念〉(2019),https://www.hk2030plus.hk/TC/document/NTN_TC.pdf. 

http://www.hkmemory.org/hkfestival/text/index.php?p=home&catId=101

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蔡旭威與Sel訪問,7/9/201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界原居民 

新界原居民合法權益及傳統習俗之歷史淵源」,新界鄉議局(24/4/2013),
http://www.hyknt.org/img/data/009e.pdf

黃肇鴻〈香港丁權案關鍵:「傳統權益」論述從何而來?〉,端傳媒(26/2/2019),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226-hongkong-new-territories-small-house-policy/

朱凱廸《不遷不拆我們的菜園村——廣深港高鐵特刊》〈規劃師:非原居民不應是廉價的犧牲品〉(2009),http://cusp.hk/?cat=28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