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ogether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
圖片
  • 計劃簡介
  • 日日為食@阿喱
  • 日日為食@坪洲
  • 參與藝術家
  • 媒體報導
<
>

[en]counters公眾藝術計劃

[en]counters是孟買策展單位 ArtOxygen 於2010年開始舉行的公眾藝術計劃,「encounter」意為遇上、遭遇,主辦單位特意將「en」放在括號中,請觀者留意字的組成,其實還包含了「counter」(意為對立、反擊)。計劃希望在孟買側重商業畫廓的氛圍下,鼓勵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創造平台讓社會不同的對立面互相溝通、了解。

[en]counters每年聚焦一個跟日常生活有關的主題,藝術到家曾參與2016年的[en]counters - Bori Bunder @ Platform 8,於孟買歷史悠久的火車站作公眾展演。今年,藝術到家再獲邀到孟買的森林保護區參與[en]counters - Daily Ration,藝術到家亦邀請孟買藝術家來港交流,把公眾藝術計劃帶來坪洲,與香港觀眾分享[en]counters的理念。

​Daily Ration 日日為食

今年[en]counters的主題為 Daily Ration,可直譯為「每天配給」,強調了一個被動的處境:香港與孟買均是有數百萬人口的大都會和沿海城市,有長遠的對外貿易歷史,由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口組成,不難找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菜式,但面對高度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影響,兩地生產本地食材的空間愈趨狹窄。「Daily Ration」提醒我們每天「搵食」的時候,從來不是完全自主地選擇食材,當中涉及的文化、政策等因素早已把每個個體規劃進一個被動的框架內。 藝術到家則以《日日為食》為中文譯名,寓意參與者在框架中主動開創的嘗試 。

食物的色、香、味固然是藝術創作的豐富題材,而色、香、味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也與不同的地理、文化、宗教因素以及民生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日日為食》邀請藝術家從微觀一個城市的食材網絡和「基本養份」開始,去了解和比較香港、孟買兩地的文化面貌,以他們熟悉的藝術語言去審視和刺探當中的複雜脈絡。

《日日為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於2018年5月進行,3位香港藝術家和2位當地藝術家在孟買的森林保護區阿喱駐留創作;第二部分則在2018年10月至11月進行,3位香港藝術家和1位印度藝術家在香港坪洲創作。
策劃
葉啟俊、Leandre D'Souza

參與藝術家
日日為食@阿喱:Vikram ARORA、詹志豪、梁志剛、Katarina RASIC、葉啟俊
日日為食@坪洲:詹志豪、梁志剛、Pradeep MISHRA、葉啟俊

主辦
藝術到家
ArtOxygen

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

協助
Aarey Conservation Group

​鳴謝

Amrita Bhattacharjee
Prakash Bhoir
Vanita Thackeray
​及其他協助完成是次交流計劃的朋友

圖片
element_settings.Image_30621876.default
Aarey森林是孟買一片獨特的地帶。它的面積超過1000公頃,近百年來是Warli和Konkana族群的家園,今天卻是城市發展的搶手地段,當區居民按政府政策逐批遷出,接近一萬人需要遷移,孟買其中一個重要綠化帶即將消失。

ArtOxygen 邀請藝術家來到這個具爭議性的森林居住,在有限的水電下生活,跟村民一起翻土,用泥土建屋,到菜市場做小販,為節慶製作特色甜點……最終會產生怎樣的創作?以藝術創作來保存舊有生活方式,會是怎一回事?回憶何時會消失,幻想何會時變真?更重要的是,這次相遇後,大家會想像一個怎樣的未來?

(藝術到家翻譯​,英文原文由ArtOxygen策展人Leandre D'Souza所撰)​

活動

城市森聲:泥土裡的故事
2018/05/15-21
印度 孟買 阿喱森林
城市森聲:海灘篇
2018/05/22-25
​印度 孟買 Juhu 沙灘
​策劃:Leandre D'SOUZA
參與藝術家:詹志豪、梁志剛、Katarina RASIC、葉啟俊、Vikram ARORA

作品

詹志豪
陶瓷
我以製作陶器為方法,去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將泥土搓成陶泥、將石頭建成土窯,透過柴火燒出一個個堅固的陶器。土地成為容器,盛載著人的生活。

​梁志剛
連繫阿喱
有機種子、紙張
這段文字是為他們而寫,亦為所有尚未經歷在阿喱,在這個官商共同把利潤置先於人類與所有生命和後代的破壞性新自由主義社會當中所發生的事情的人而寫。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更負責任,像北美部落一樣為第七代的後代著想。

葉啟俊
孔雀
包裝及其他垃圾、樹枝
〈孔雀〉是個雕塑,用在阿喱找到的食物相關廢物砌成。雕塑放在森林中的一棵樹上,平日無人踏足。對阿喱村民而言,在當地看見野生動物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如觀察野生動物,觀眾須細心由一定距離看森林,才能發現作品。觀眾可走入叢林中,觀賞由人工垃圾砌成的動物。

葉啟俊
垃圾製垃圾袋
垃圾聚丙烯袋、繩、竹、樹葉
〈垃圾製垃圾袋〉是個垃圾袋,用在阿喱隨處可見的垃圾組成,包括廢棄聚丙烯袋和竹。阿喱內沒有垃圾桶,當地村民常焚燒垃圾,對自然環境有害。〈垃圾製垃圾袋〉繫於阿喱內各個佈滿垃圾的地點。

​葉啟俊
紫礦
紫礦、石蜜、啫喱粉
紫礦是種橙色的花,可在阿喱找到。當地人用紫礦乾泡茶,有消暑之效。紫礦和其他阿喱特有的動植物一樣,孟買人多數不知。我將此茶製成啫喱,再帶到熙來攘往的沙灘Juhu,供遊人品嘗。鮮為人知的紫礦,令人對阿喱這個地方好奇。我趁機講述阿喱的種種,展露城鄉的聯繫。
圖片
Picture
四位來自香港和印度的藝術家以「食」為題、坪洲為基地創作,
探討「食」與自然鄉郊的密切關係,於坪洲各處公眾地方作一天展示,
同時舉行小型工作坊、故事分享、散步團等活動。
費用全免,歡迎所有人參加。
日日為食@坪洲以「食」為題,強調「食」和自然鄉郊的密切關係,以及「食」連結人的潛能。活動選址離島坪洲,因在這裏生產和消費食物的關係比市區來得密切,這亦為日日為食和參與藝術家所珍視。

詹志豪將收集坪洲居民的為食舊照片,以影像呈現小島的變遷;梁志剛在坪洲發起「養蜂會」,培養小島蜜蜂;來自孟買的Pradeep MISHRA製作以內臟和海鮮為外形的裝置,誘發觀眾對「食」的想像;葉啟俊則以坪洲常見的茶果出發,探索小島客家聚落的足跡。
​

日日為食@坪洲是「日日為食 - 香港孟買藝術交流計劃」的第二部分,由香港藝術到家和孟買ArtOxygen合辦。計劃始於今年夏季,三位香港藝術家駐留孟買,從微觀一個城市的食材網絡和「基本養份」開始,去了解和比較香港、孟買兩地的文化面貌,他們在五月完成第一部分的創作,作品紀錄亦將帶到坪洲展示。

活動


2018.11.04 (日)
10:00 - 17:30
​香港新界坪洲渡輪碼頭 及 天后廟廣場一帶

​策劃:
葉啟俊
參與藝術家:詹志豪、梁志剛、Pradeep MISHRA、葉啟俊

時間表


12:30-14:30

自製手搖書

詹志豪
一起製作手搖書,用相片重溫坪洲今昔變遷。
報名按此
14:30-16:30

坪洲蜂會

梁志剛
邊聽蜜蜂故仔、飲孟買森林蜂蜜,邊做蜜蜂箱,希望蜜蜂喺坪洲好好生活﹗

費用全免,歡迎所有人參加。
10:30-16:30

餓心

Pradeep MISHRA
手握餓心,與藝術家畫你的渴求。

費用全免,歡迎所有人參加。
13:00-15:30

日日為食坪洲團

葉啟俊
冇得食,有得行,帶你行足半個島嘅新舊食物地點。
報名按此
經過孟買與坪洲的旅程,三位香港藝術家詹志豪、梁志剛和葉啟俊聯同印度藝術家Pradeep MISHRA,將《日日為食》的孟買風土人情、坪洲新舊風景,以及當中的種種經歷,移至油麻地街坊排檔與大家分享。

▌為食文獻展
即日至11月25日(日)
時間:全日24小時
展覽地點:香港油麻地咸美頓街2號街坊排檔

▌為食茶酒聚
詹志豪、梁志剛和葉啟俊跟你分享在孟買和坪洲的創作經歷,傾下偈,食下嘢。

日期:2018.11.24(六)
時間:18:30-20:30
地址:香港油麻地咸美頓街2號街坊排檔
圖片
Picture

參與及策劃

葉啟俊

在坪洲住了一年半,愛到街市買坪洲漁民捉的海鮮,吃坪洲農夫種的菜。

​www.yipkaichuns.com

參與

詹志豪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2016)。作品主要以金工及影像創作,透過拆解與重組現成物,將其結構、功用重新定義。

參與

梁志剛

梁志剛是一位藝術家/設計師,都市農夫和客座講師。他出生於倫敦,​並​於2009年遷居香港以完成設計碩士學位。他的項目包括集體城市農耕項目,如香港農民曆2014-2015和棚仔手巾(於深水埗棚仔布料市場生產)。
​
梁志剛於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民間學院擔任客座講師,分別教授社會參與藝術(碩士課程)。他的調查關注Insurrectionary​ ​Agricultural​ ​Milieux,以本土農耕活動的根莖形態回應全球現狀下的生物政治和新自由主義。

作為他一系列項目的綜合,梁志剛同時也製作和書寫的小雜誌和虛構故事,這些讀物可以於一個名為「街坊排檔」的市場檔口閱讀或購買。

圖片
Picture
圖片
Picture

訂閱藝術到家通訊

图片
Copyright © 2019 Art Together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