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離地/貼地・出世》港台藝術交流展
藝術與社會,本是一體?
「當我們聽聞生活即藝術時,藝術的養分即在入世的過程中,然而風流倜儻、瘋狂古怪做為藝術家的描述時,藝術家此時是離地的;當我們聽聞藝術給人崇高與救贖的感動時,藝術彷彿給予觀者一種出世般,暫時的解脫,然而藝術家此時又是如此貼地的打動人心……」
|
「『入世』與『離地』、『貼地』與『出世』,看似是對立的詞彙,但坐在香港油麻地咸美頓街由一個民間隱形委員會經營的另類藝術空間:『街坊排檔』,只消一個上午,便會發現凡人口中的『入世』與『離地』,不單未有明顯對立,更會時而膠著至兩者變得含糊,甚至教人覺得可以偷換概念。」
|
「藝術與文化,從來是特定社會情境衍生出來的產物,如果『普羅大眾』仍然以為藝術有一道光環,那只是中了現代社會把藝術神性化的伏。藝術與文化的本質,一直藏於生活,又有異於生活。」
|
台灣策展團隊成員 劉星佑
|
香港策展人 馮穎君
|
文字回應 陳世樂(阿三)
|
「藝術到家」與台灣「水谷藝術」繼2015年「『加蚋仔流動故事車』香港藝術家駐場計劃」的合作後,再次合辦港台藝術交流,是次交流除了有12位香港和台灣藝術家參與,也邀請了兩地的新晉策展人-馮穎君與走路草農藝工作室加入,期望通過策展人宏觀的視野,串連對公共藝術、社區/社群藝術有興趣的藝術家參與對話。
台灣策展團隊「走路草」在2017年1月曾駐留香港,到不同的街市、市集、農墟考察,也參觀不少本港的藝術展覽和活動。期間令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是「社區營造」、「社區藝術」和藝術自主的複雜關係,於是他們提出以《入世・離地/貼地・出世》此主題,繼續兩地藝術家的對話,而香港策展人馮穎君則從觀察香港藝術家的不同創作實踐,提出對應「入世」和「離地」定義的疑問,成為是次交流計劃和延伸展覽的理念。
參與的香港藝術家已於2017年10月中前往台北與參展的台灣藝術家交流及研討,並於2017年11月11日至2017年11月26日,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舉行展覽和公眾交流,一同發掘在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的不同「潛在」可能性。
台灣策展團隊「走路草」在2017年1月曾駐留香港,到不同的街市、市集、農墟考察,也參觀不少本港的藝術展覽和活動。期間令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是「社區營造」、「社區藝術」和藝術自主的複雜關係,於是他們提出以《入世・離地/貼地・出世》此主題,繼續兩地藝術家的對話,而香港策展人馮穎君則從觀察香港藝術家的不同創作實踐,提出對應「入世」和「離地」定義的疑問,成為是次交流計劃和延伸展覽的理念。
參與的香港藝術家已於2017年10月中前往台北與參展的台灣藝術家交流及研討,並於2017年11月11日至2017年11月26日,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舉行展覽和公眾交流,一同發掘在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的不同「潛在」可能性。
展覽作品
開幕式:11-11-2017(六 SAT)2:30pm
展期:11-11-2017(六 SAT)— 26-11-2017(日 SUN) 時間:12am - 7pm 地點: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2號單位 策展人:馮穎君(香港)、走路草農藝工作室(台灣) 協同策展人:水谷藝術 楊雅翔(台灣) |
參展藝術家:
(香港)街坊排檔、張才生、馬智恆、彭震、陳沁昕、小蘭 (台灣)李亦凡、羅懿君、陳漢聲、黃博志、劉玗、鄭亭亭 文字回應: 劉星佑 馮穎君 陳世樂(阿三) |
台灣策展團隊 「走路草農藝工作室」
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降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旨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
-明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明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當「入世」與「出世」一詞自古以來,被相對的道出之際,世界已成為被人們進出的客體,待人們進一步的實踐與面對,或是放下與解脫,無論是實踐與面對世界的入世,或是選擇放下與解脫的出世,上述成為被觀看的客體的時候,「離地」與「貼地」一詞進而成為對他者的形容。
當「離地」與「貼地」成為生活用語時,入世與出世的意義已兼容「姿態」與「態度」,交纏在觀看與被觀看的方式中,換言之離地與貼地,是有/無意識的觀看與被觀看的實踐,換言之,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但仍有可能被視為置身事外。倘若藝術家熟稔的是觀看之道,而這觀看之道之於社會如何成為一種奇經八脈式的存在,是「溝渠溢滿,霶霈妄行」的顯現,而在「仙不知此,難安爐鼎」的關鍵性中,藝術家之於社會的關係如何可能且必要?
當我們聽聞生活即藝術時,藝術的養分即在入世的過程中,然而風流倜儻、瘋狂古怪做為藝術家的描述時,藝術家此時是離地的;當我們聽聞藝術給人崇高與救贖的感動時,藝術彷彿給予觀者一種出世般,暫時的解脫,然而藝術家此時又是如此貼地的打動人心,藝術之於生活的必要性是值得質疑的,正是因為值得質疑,所以藝術才有機會是必要的,藝術與生活是彼此的小念頭*,念頭之後,是一系列的尋橋與指標,此次的港臺交流計劃,不只是一個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也不只是一個刻板印象中的文化交流活動與展覽,與追求異國情調相反的,是異地的刺探同一的想望。
(*小念頭、尋橋與指標,分別是詠春拳三個有次序的套路,在本文中將小念頭比喻為藝術家創作時幽微而細膩的發想,將尋橋與指標比喻為藝術家創作的方法與對話的對象。)
當「離地」與「貼地」成為生活用語時,入世與出世的意義已兼容「姿態」與「態度」,交纏在觀看與被觀看的方式中,換言之離地與貼地,是有/無意識的觀看與被觀看的實踐,換言之,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但仍有可能被視為置身事外。倘若藝術家熟稔的是觀看之道,而這觀看之道之於社會如何成為一種奇經八脈式的存在,是「溝渠溢滿,霶霈妄行」的顯現,而在「仙不知此,難安爐鼎」的關鍵性中,藝術家之於社會的關係如何可能且必要?
當我們聽聞生活即藝術時,藝術的養分即在入世的過程中,然而風流倜儻、瘋狂古怪做為藝術家的描述時,藝術家此時是離地的;當我們聽聞藝術給人崇高與救贖的感動時,藝術彷彿給予觀者一種出世般,暫時的解脫,然而藝術家此時又是如此貼地的打動人心,藝術之於生活的必要性是值得質疑的,正是因為值得質疑,所以藝術才有機會是必要的,藝術與生活是彼此的小念頭*,念頭之後,是一系列的尋橋與指標,此次的港臺交流計劃,不只是一個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也不只是一個刻板印象中的文化交流活動與展覽,與追求異國情調相反的,是異地的刺探同一的想望。
(*小念頭、尋橋與指標,分別是詠春拳三個有次序的套路,在本文中將小念頭比喻為藝術家創作時幽微而細膩的發想,將尋橋與指標比喻為藝術家創作的方法與對話的對象。)
香港策展人 馮穎君
離開商界公共事務的崗位而投身藝術,是感言語的局限而冀學習視覺的語言;寄望藝術的距離,能帶動個人與事物的親近,開展另一角度的反思、啟發另一層次的討論。
「入世」與「離地」、「貼地」與「出世」,看似是對立的詞彙,但坐在香港油麻地咸美頓街由一個民間隱形委員會經營的另類藝術空間:「街坊排檔」,只消一個上午,便會發現凡人口中的「入世」與「離地」,不單未有明顯對立,更會時而膠著至兩者變得含糊,甚至教人覺得可以偷換概念。
藝術家選擇在基層社區擺檔,以藝術與勞動階層共同創作,是貼地的行動;
但「街坊排檔」有一天、沒一天地經營,算不算離了地的運作?
剛從學院畢業的彭震,在喧鬧都市裏搜集游離人物的故事,是入世的田調;
但理解世俗眼中怪人的內在邏輯後,反覆思考何謂正常,是否離了地的迷思?
年少在鄕下以目測便能裁剪的小蘭,來港車衣四十載,貼着地生活;
但踏入七旬才自創其古裝時着,顛覆何為太早完結、太晚開始,是否出了世的行為?
花四年時間做紀錄片的馬智恆,追査漁港裏幾乎失傳的昔日漁歌,是入世的尋究;
但質疑找到懂曲詞的長輩,卻終留不住活的蜑家文化,是不是離地的無奈?
從小在土瓜灣上學的陳沁昕,一直探索日常生活中意識邊緣的狀態,接近出世的思辯;
重回舊地創作,用裝置道出歷史的真實與虛擬,傾向貼地的體現?
兩年前在水谷藝術駐村的張才生,問居民當地植物加蚋仔的來源,騎着單車貼地追溯;
今天在土瓜灣以聲音梳理兩個舊區的矛盾心情,算否離了地的措舉?
策劃是次展覽,希望呈現藝術家探索社區時「入世」與「離地」的光譜,處理手法的異同。透過觀察香港及台灣,當中兩個面臨都市更新的舊區——土瓜灣及萬華——聚焦內裡的人、物、時、空之流動,進入更多元的對話思域。
「入世」與「離地」、「貼地」與「出世」,看似是對立的詞彙,但坐在香港油麻地咸美頓街由一個民間隱形委員會經營的另類藝術空間:「街坊排檔」,只消一個上午,便會發現凡人口中的「入世」與「離地」,不單未有明顯對立,更會時而膠著至兩者變得含糊,甚至教人覺得可以偷換概念。
藝術家選擇在基層社區擺檔,以藝術與勞動階層共同創作,是貼地的行動;
但「街坊排檔」有一天、沒一天地經營,算不算離了地的運作?
剛從學院畢業的彭震,在喧鬧都市裏搜集游離人物的故事,是入世的田調;
但理解世俗眼中怪人的內在邏輯後,反覆思考何謂正常,是否離了地的迷思?
年少在鄕下以目測便能裁剪的小蘭,來港車衣四十載,貼着地生活;
但踏入七旬才自創其古裝時着,顛覆何為太早完結、太晚開始,是否出了世的行為?
花四年時間做紀錄片的馬智恆,追査漁港裏幾乎失傳的昔日漁歌,是入世的尋究;
但質疑找到懂曲詞的長輩,卻終留不住活的蜑家文化,是不是離地的無奈?
從小在土瓜灣上學的陳沁昕,一直探索日常生活中意識邊緣的狀態,接近出世的思辯;
重回舊地創作,用裝置道出歷史的真實與虛擬,傾向貼地的體現?
兩年前在水谷藝術駐村的張才生,問居民當地植物加蚋仔的來源,騎着單車貼地追溯;
今天在土瓜灣以聲音梳理兩個舊區的矛盾心情,算否離了地的措舉?
策劃是次展覽,希望呈現藝術家探索社區時「入世」與「離地」的光譜,處理手法的異同。透過觀察香港及台灣,當中兩個面臨都市更新的舊區——土瓜灣及萬華——聚焦內裡的人、物、時、空之流動,進入更多元的對話思域。
12/10/2017 - 15/10/2017
台灣台北市 Taipei, Taiwan
台灣台北市 Taipei, Taiwan
「牛棚貼地出世」藝術活動
藝術家對談
藝術家對談 Artist Dialogue
11-11-2017(六 SAT)3pm – 4:30pm
(香港)馮穎君、街坊排檔、張才生、彭震、陳沁昕、小蘭
(Hong Kong) Vivian FUNG, Kai Fong Pai Dong, CHEUNG Choi Sang Samson, PANG Chun, Tap CHAN, Siu Lan
(台灣)走路草農藝工作室、李亦凡、羅懿君
(Taiwan)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LI Yi-Fan, LO Yi-Chun
11-11-2017(六 SAT)3pm – 4:30pm
(香港)馮穎君、街坊排檔、張才生、彭震、陳沁昕、小蘭
(Hong Kong) Vivian FUNG, Kai Fong Pai Dong, CHEUNG Choi Sang Samson, PANG Chun, Tap CHAN, Siu Lan
(台灣)走路草農藝工作室、李亦凡、羅懿君
(Taiwan)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LI Yi-Fan, LO Yi-Chun
思箱計畫 – 香港製造
思箱計畫 – 香港製造 Made in Hong Kong & Hand-made by Taiwan
11-11-2017 (六 SAT) 4:30pm – 5:30pm
藝術家 Artist:陳漢聲 CHEN Han-Sheng
《思「箱」計畫》是走路草農/藝團的一項長期創作計畫。
台灣多數的農地位在台灣的中部、南部,透過紙箱包裝,農作物將會運送到臺北地區,走路草農/藝團的成員,在台北工作生活的時候,發現了生活中有許多來自南部的紙箱,紙箱上印著蔬果農作的圖案,文字標示著農產品名稱、產地名稱與生產者的姓氏,思「箱」計畫就是緣起自走路草在臺北生活、移動的過程中,所遇見的中部、南部的農作紙箱,透過再現與複印,得以重新凝視紙箱的意義,而非只是紙箱的功能。
還記得第一次探訪香港錦田,令我非常驚訝,香港的農地多麽有別於刻板印象,而沿途的景色、建築、農地都讓我想起台灣的家鄉–高雄。但是當我回到香港市區,走入菜市場,幾乎所有的蔬菜水果,都來從中國進口。連結上述經驗,我回到自身農業背景的家庭,因此我以台灣農產包裝最為常見,也最具特色的紙箱,作為此次「思箱計畫—香港製造」創作的方法,透過手工印製的版畫,執行這一次的購買計劃。欲購買紙箱版畫作品的人,會獲得一個真正的「香港製造」,「香港製造」不單透過創作,被人消費,還得以被看見。「在地」因為「脈絡」的關係,才有機會真的無法被取代。
11-11-2017 (六 SAT) 4:30pm – 5:30pm
藝術家 Artist:陳漢聲 CHEN Han-Sheng
《思「箱」計畫》是走路草農/藝團的一項長期創作計畫。
台灣多數的農地位在台灣的中部、南部,透過紙箱包裝,農作物將會運送到臺北地區,走路草農/藝團的成員,在台北工作生活的時候,發現了生活中有許多來自南部的紙箱,紙箱上印著蔬果農作的圖案,文字標示著農產品名稱、產地名稱與生產者的姓氏,思「箱」計畫就是緣起自走路草在臺北生活、移動的過程中,所遇見的中部、南部的農作紙箱,透過再現與複印,得以重新凝視紙箱的意義,而非只是紙箱的功能。
還記得第一次探訪香港錦田,令我非常驚訝,香港的農地多麽有別於刻板印象,而沿途的景色、建築、農地都讓我想起台灣的家鄉–高雄。但是當我回到香港市區,走入菜市場,幾乎所有的蔬菜水果,都來從中國進口。連結上述經驗,我回到自身農業背景的家庭,因此我以台灣農產包裝最為常見,也最具特色的紙箱,作為此次「思箱計畫—香港製造」創作的方法,透過手工印製的版畫,執行這一次的購買計劃。欲購買紙箱版畫作品的人,會獲得一個真正的「香港製造」,「香港製造」不單透過創作,被人消費,還得以被看見。「在地」因為「脈絡」的關係,才有機會真的無法被取代。
場域展演:「過渡」
場域展演:「過渡」 Sound Performance: ‘Transition’
19-11-2017(日 SUN)3pm
藝術家 Artist:張才生 CHEUNG Choi Sang Samson
兩個舊區,兩條遲來的鐵路,即將達成了眾多台北南萬華與香港土瓜灣居民的心願。冗長工程讓兩地進入了一種「臨時性」和「過渡」的狀態,藝術家以自身對這種新景像的盼望、擔憂、懷緬等矛盾心情作為切入點。透過2015年到南萬華區駐村的聆聽經驗帶回香港,並嘗試以土瓜灣作為對照,以聲音表演的方式梳理和呈現。
19-11-2017(日 SUN)3pm
藝術家 Artist:張才生 CHEUNG Choi Sang Samson
兩個舊區,兩條遲來的鐵路,即將達成了眾多台北南萬華與香港土瓜灣居民的心願。冗長工程讓兩地進入了一種「臨時性」和「過渡」的狀態,藝術家以自身對這種新景像的盼望、擔憂、懷緬等矛盾心情作為切入點。透過2015年到南萬華區駐村的聆聽經驗帶回香港,並嘗試以土瓜灣作為對照,以聲音表演的方式梳理和呈現。
《岸上漁歌》放映會
《岸上漁歌》放映會 Screening: Ballad on the Shore
26-11-2017(日 SUN)7:30pm
藝術家 Artist:馬智恆 MA Chi-hang
小島之上,海風吹散老人的白髮。黎連壽口中哼著輕盈自在的漁歌:「大船拋住沱濘頭誒,舢舨送郎賴氏州呀,咪俾東風吹窒你妹娘裙尾呀,細魚投胎潡肚白呀,燈盞無油誒是黑岩……」隨興變奏,調子重覆,與海浪聲載浮載沉。海上風物,生老病死,漁歌歌者唸唸有詞。塔門黎氏靠捕魚維生,漁歌自古口耳相傳,但現在已難覓知音。黎伯生於戰前,與太太結婚六十餘年,是香港少數精通漁歌的水上人。子女無一從事漁業,也未曾經歷驚濤駭浪的生活,對父親的歌藝竟然未有所聞。
城市之中,昔日漁民黝黑皮膚仍沾滿海鹽。有人以漁歌表演,在社區教育兒童;也有人以漁歌傳道,敬拜上帝。漁歌成了這些水上人心靈的避風港,回首艱苦的前半生,竟能憶苦思甜。日子久了,漁民記憶褪色,漁歌從海上飄到岸上,沉澱成安撫心靈的淡然之音。
26-11-2017(日 SUN)7:30pm
藝術家 Artist:馬智恆 MA Chi-hang
小島之上,海風吹散老人的白髮。黎連壽口中哼著輕盈自在的漁歌:「大船拋住沱濘頭誒,舢舨送郎賴氏州呀,咪俾東風吹窒你妹娘裙尾呀,細魚投胎潡肚白呀,燈盞無油誒是黑岩……」隨興變奏,調子重覆,與海浪聲載浮載沉。海上風物,生老病死,漁歌歌者唸唸有詞。塔門黎氏靠捕魚維生,漁歌自古口耳相傳,但現在已難覓知音。黎伯生於戰前,與太太結婚六十餘年,是香港少數精通漁歌的水上人。子女無一從事漁業,也未曾經歷驚濤駭浪的生活,對父親的歌藝竟然未有所聞。
城市之中,昔日漁民黝黑皮膚仍沾滿海鹽。有人以漁歌表演,在社區教育兒童;也有人以漁歌傳道,敬拜上帝。漁歌成了這些水上人心靈的避風港,回首艱苦的前半生,竟能憶苦思甜。日子久了,漁民記憶褪色,漁歌從海上飄到岸上,沉澱成安撫心靈的淡然之音。
學校導賞
學校導賞 Guided School Tour
22-11-2017(三WED)
藝術家 Artist:街坊排檔 Kai Fong Pai Dong
22-11-2017(三WED)
藝術家 Artist:街坊排檔 Kai Fong Pai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