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生態藝術展
展覽日期:
2021/04/11(日 SUN) - 2021/04/17 (六 SAT)
2021/04/18(日 SUN) - 2021/04/23 (五 FRI)
2021/04/11(日 SUN) - 2021/04/17 (六 SAT)
2021/04/18(日 SUN) - 2021/04/23 (五 FRI)
農地孕育稻米、穀物、菜蔬予人類,同時亦提供糧食予各種各樣的生物,人與野生生物各取所需,和諧共存。
然而,自二戰後,全球農業趨向工業化,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再加上大量農地轉變為城市,以及人類捕獵等各項人為干擾,引致全球以農地為棲息地的雀鳥大幅度下降。
依賴農地棲息的黃胸鵐(禾花雀)數量曾經極多,常見於農地及開闊原野。黃胸鵐為遷徙雀鳥,主要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繁殖,秋季時遷徙途經中國大陸及香港,然後飛至東南亞地區度冬,但因為生境破壞及捕獵,黃胸鵐的數量大幅下降九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IUCN Red List)把黃胸鵐由2004年的「無危」級別急促提升至2017年的「極度瀕危」,情況嚴峻。黃胸鵐只是眾多的農地雀鳥中較具代表性的一種,相信仍有其他農地雀鳥與黃胸鵐一樣面臨重大威脅。
香港觀鳥會與藝術到家策展「農地生態藝術展」,期望運用藝術的獨特性,讓公眾關注農地生態及農地保育。是次展覽展出本地七位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包括勞麗麗、黎慧儀、水熊阿蟲、鄧國騫、張震揚、文美桃、張志平在香港農地在地駐留體驗的創作。
然而,自二戰後,全球農業趨向工業化,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再加上大量農地轉變為城市,以及人類捕獵等各項人為干擾,引致全球以農地為棲息地的雀鳥大幅度下降。
依賴農地棲息的黃胸鵐(禾花雀)數量曾經極多,常見於農地及開闊原野。黃胸鵐為遷徙雀鳥,主要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繁殖,秋季時遷徙途經中國大陸及香港,然後飛至東南亞地區度冬,但因為生境破壞及捕獵,黃胸鵐的數量大幅下降九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IUCN Red List)把黃胸鵐由2004年的「無危」級別急促提升至2017年的「極度瀕危」,情況嚴峻。黃胸鵐只是眾多的農地雀鳥中較具代表性的一種,相信仍有其他農地雀鳥與黃胸鵐一樣面臨重大威脅。
香港觀鳥會與藝術到家策展「農地生態藝術展」,期望運用藝術的獨特性,讓公眾關注農地生態及農地保育。是次展覽展出本地七位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包括勞麗麗、黎慧儀、水熊阿蟲、鄧國騫、張震揚、文美桃、張志平在香港農地在地駐留體驗的創作。
時代廣場 有蓋廣場
牛棚藝術村14號 1a空間
展覽詳情
展覽日期:2021/04/11(日 SUN) - 2021/04/17 (六 SAT) 開放時間:10AM - 10PM 展覽地點:銅鑼灣勿地臣街1號 時代廣場 有蓋廣場 展覽日期:2021/04/18(日 SUN) - 2021/04/23 (五 FRI) 開放時間:11AM - 7PM 展覽地點:土瓜灣 馬頭角道63號 牛棚藝術村14號 1a空間 |
參展藝術家
黎慧儀
勞儷儷
張哲
張哲(張志平),別於傳統雕塑家,偏好選用非傳統物料應用於作品上,不斷以哲學去探討藝術。習慣從城市的經濟和社會變化中尋找創作主題;張哲深信他的作品是與觀眾具互動性並往往超越其裝飾性。他的作品曾獲選參展於不同的展覽,包括「香港雕塑雙年展2010」,「Spain LOOP Video Festival 2009-10 This is Hong Kong」等。
|
《與銹同行—輕重之間》
紙、木、禾 2021 [生態平衡的迷思] 躺臥在青草地上,我觀鳥兒歌唱,意想天際翱翔。 放眼浩瀚稻田,金海一片,隨風起舞,彷若預祝豐收。 忽然間,傳來連串嘭然巨響, 劃破鳥聲風聲,聲聲入耳。 城市化的步伐,亦步亦趨。 大自然的生態, 日益萎縮。 鳥聲吱吱,樁聲隆隆, 契合求同存異,譜出時代篇章! 鳥棲息在稻田, 吃下禾稻,溫飽緩和瀕危。 農夫眼巴巴,收成被瓜分了, 苦不堪言! 此刻鳥與禾對望, 奈何, 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能永續嗎? |
鄧國騫
張震揚
1978年生於香港,2001年畢業於澳洲維多利亞藝術學院,主修純藝術攝影系,2001年成功把燒鴨轉化為針孔相機,於唐人街拍下概念作品「Duck Cam-Melbourne」,並成為美國「針孔資源中心」收藏品之一。
|
《大地泥土相機》
|
水熊阿蟲
文美桃
文美桃於2017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繪畫。文氏的創作以物料出發來講述事件/事情,並應用在不同媒介技術層面。由2016年起舉辦了數個個人展覽,如《洗衣店》 (A walk with A3,香港)、《彼岸之地》(據點.句點,香港)等,其他作品亦曾於國內外展出,如 《原始感覺藝術祭 - 2016》(大町市,日本),《類聚集》(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等。
|
《呼吸森林》
混合媒介 2021 文美桃從一系列駐留活動中把收集得來的聲音記錄下來進行創作。從馬屎埔採集當地的泥土,製成泥球錄下了給泥土補水時的聲音(用水充滿泥土縫隙時發出的聲音營造出森林的氛圍)。乾旱的泥土與水重聚一刻下,短暫躁動後再回復平靜,重注等待乾涸的耐性和聲音。田上種滿金黃色稻米,把收割後的米浸在水中,細心聆聽米在水裡卜卜卜膨脹的移動聲。促使觀眾在有限的空間裡貼近土地,聆聽它的聲音。 那裡種的稻米是為了雀鳥往南方遷移路經此地可作停留休息的糧食,記錄雀鳥留下的痕跡。把這香港最北的森林帶到城市。 |
主辦及策展: 藝術到家,香港觀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