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ogether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

​農地生態藝術展​​​

圖片
展覽日期:​ 
2021/04/11(日 SUN) - 2021/04/17 (六 SAT)
​2021/04/18(日 SUN) - 2021/04/23 (五 FRI) 

農地孕育稻米、穀物、菜蔬予人類,同時亦提供糧食予各種各樣的生物,人與野生生物各取所需,和諧共存。

然而,自二戰後,全球農業趨向工業化,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再加上大量農地轉變為城市,以及人類捕獵等各項人為干擾,引致全球以農地為棲息地的雀鳥大幅度下降。


依賴農地棲息的黃胸鵐(禾花雀)數量曾經極多,常見於農地及開闊原野。黃胸鵐為遷徙雀鳥,主要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繁殖,秋季時遷徙途經中國大陸及香港,然後飛至東南亞地區度冬,但因為生境破壞及捕獵,黃胸鵐的數量大幅下降九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IUCN Red List)把黃胸鵐由2004年的「無危」級別急促提升至2017年的「極度瀕危」,情況嚴峻。黃胸鵐只是眾多的農地雀鳥中較具代表性的一種,相信仍有其他農地雀鳥與黃胸鵐一樣面臨重大威脅。


香港觀鳥會與藝術到家策展「農地生態藝術展」,期望運用藝術的獨特性,讓公眾關注農地生態及農地保育。是次展覽展出本地七位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包括勞麗麗、黎慧儀、水熊阿蟲、鄧國騫、張震揚、文美桃、張志平在香港農地在地駐留體驗的創作。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時代廣場 有蓋廣場
​牛棚藝術村14號 1a空間

展覽詳情
展覽日期:2021/04/11(日 SUN) - 2021/04/17 (六 SAT)
開放時間:10AM - 10PM
展覽地點:銅鑼灣勿地臣街1號 時代廣場 有蓋廣場 

展覽日期:2021/04/18(日 SUN) - 2021/04/23 (五 FRI) 
開放時間:11AM - 7PM
展覽地點:土瓜灣 馬頭角道63號 牛棚藝術村14號 1a空間

​​​參展藝術家

​​黎慧儀
圖片
​本地環境藝術家及農夫黎慧儀藉作品觀照四周,探究人與自然的微妙連繫。作品涵蓋在地裝置、繪畫及參與式藝術。近年成立「田邊藝術研究所」,結合農耕與藝術延續其對生態農業的研究。
《一頁》​
花蘿蔔手造稻草紙、造紙工具及材料:稻草、草木灰水、石塊、番石榴木槌、筲箕、禾穗、抄紙工具
2021

種禾第八年,第一次試著用收割後剩下的禾草造紙。禾草浸軟、加入燒好的草木灰烹煮兩三小時,繼而用木棒或石塊𣎴斷敲打,回聲響徹山谷,直至數小時後打成紙漿,入鍋注水,拌勻,抄紙。紙造好了,粗糙的紋理埋藏著這些年來的米稻人生。​
​
勞儷儷
圖片
​於生活館學習耕種,自嘲藝術家履歷中老是常用上的「半農半X」論述實是分心的原因或結果。喜歡貓及和食。
《生活如常》
​​布
2021

種植水稻的過程滿是儀式感,蟲鳥聲鳴,在重複的步驟中演化,綠葉分蘖 ,稻花漸落,不速之客卻衝入黃金。年復年,生活如常。

風呂敷(日式包袱巾)上印上相關圖案及月曆,分別為 2021 年 4-6 月、2021 年 7-9 月、2021 年 10-12 月、2022年 1 -3 月。風呂敷可用作包袱巾,包裝便當、瓶子等行李。
​張哲
圖片
​張哲(張志平),別於傳統雕塑家,偏好選用非傳統物料應用於作品上,不斷以哲學去探討藝術。習慣從城市的經濟和社會變化中尋找創作主題;張哲深信他的作品是與觀眾具互動性並往往超越其裝飾性。他的作品曾獲選參展於不同的展覽,包括「香港雕塑雙年展2010」,「Spain LOOP Video Festival 2009-10 This is Hong Kong」等。
​《與銹同行—輕重之間》
紙、木、禾
2021


[生態平衡的迷思]
躺臥在青草地上,我觀鳥兒歌唱,意想天際翱翔。

放眼浩瀚稻田,金海一片,隨風起舞,彷若預祝豐收。

忽然間,傳來連串嘭然巨響,
劃破鳥聲風聲,聲聲入耳。

城市化的步伐,亦步亦趨。
大自然的生態,
日益萎縮。

鳥聲吱吱,樁聲隆隆,
契合求同存異,譜出時代篇章!

鳥棲息在稻田,
吃下禾稻,溫飽緩和瀕危。
農夫眼巴巴,收成被瓜分了,
苦不堪言!
​

此刻鳥與禾對望,
奈何,
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能永續嗎?
​鄧國騫
圖片
鄧國騫,混合媒介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其創作路途始於對其原居民背景不間斷的 追問,繼而發展出對存在本義及親密式美學的探討,緊扣其生命的進程與經歷。2009 年獲香 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2013 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得主。 ​
《了》
亞加力膠罩、PLA塑料
2021


別驚動啊,別輕率地打草驚蛇。

失去航班的人們依然聽見鳥在病毒的空氣裡暢遊鳴叫,在田;在樓;在樹,哪裡的樹?城市抑或自然的。

別試圖扭轉人和鳥相知的禮儀,只要人潮或機械聲乍響,這裡將了無生機。

​
我夢見擬真的鳥迷蹤於廣場,就那麼一霎眼,鳥錯過人類的氣色。    
張震揚
圖片
​1978年生於香港,2001年畢業於澳洲維多利亞藝術學院,主修純藝術攝影系,2001年成功把燒鴨轉化為針孔相機,於唐人街拍下概念作品「Duck Cam-Melbourne」,並成為美國「針孔資源中心」收藏品之一。

《大地泥土相機》
大地, 泥土, 膠袋, 塗塑相紙, 鋁片, 木材
2021


日出、黎明、破曉有什麼分別?
日落、黃昏、傍晚又如何區分?

受80年代藝術家Terrence Dinnan 及Dominique Stroobant的作品啟發,我萌生了一個想法 —— 本土土地的視點究竟是怎麼樣?這就是作品開始時的創作動機了。

在農夫的允許下,我在元朗八鄉七星崗的農地挖了一個六尺直徑碗型狀的洞,用泥土、木材及其他物料,製作了這個大地針孔相機,再用照相紙作紀錄媒介,對著天空,拍下了二十四小時的曝光。

照片的曝光時間為2021年2月5日晚上8時30分至隔晚8時29分。

作品呈現了日出日落,花卉樹木及旁邊的建築物,也就是該農地對著穹蒼的視點,生在地球的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景觀。

拍攝完成後,我努力地嘗試發掘這輯照片和農地間的對話內容,但原來,只是我一廂情願地浪漫化這藝術行為。其實,這些照片只是客觀呈現了地球自轉一圈的這個規律而已。

​最後我發現,原來由始至終,我最關心的事情是,黎明何時來到,何時有光。


水熊阿蟲
圖片
​水熊阿蟲,本地插畫師,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系畢業,主修動畫及數碼影像。過去11年居於南生圍,剛剛回到城市生活,因此大多數作品都與大自然有關,於2019年參加落塘源野藝術節。曾出版繪本《耳疥蟲與聽見色彩的貓》以及《小野想辦法》。
《農輪》
木、牛骨
2021

本地農夫種植稻米,整個過程總離不開翻滚的動作。翻土、打穀、分穀,碾米等,都會利用機器轉動,幫助農民完成每個細緻又繁複的工序。
轉動,亦是動態影像必要的元素。透過轉動,影格將於1/24秒內暫留視覺,形成順暢的動態影像。裝置中會出現農夫耕作以及雀鳥於農田生活的影格。這些影格於車輪中轉動,形成動態影像,反思農夫與雀鳥於農地間各自的崗位。
​文美桃
圖片
​文美桃於2017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繪畫。文氏的創作以物料出發來講述事件/事情,並應用在不同媒介技術層面。由2016年起舉辦了數個個人展覽,如《洗衣店》 (A walk with A3,香港)、《彼岸之地》(據點.句點,香港)等,其他作品亦曾於國內外展出,如 《原始感覺藝術祭 - 2016》(大町市,日本),《類聚集》(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等。
《呼吸森林》
混合媒介
2021

文美桃從一系列駐留活動中把收集得來的聲音記錄下來進行創作。從馬屎埔採集當地的泥土,製成泥球錄下了給泥土補水時的聲音(用水充滿泥土縫隙時發出的聲音營造出森林的氛圍)。乾旱的泥土與水重聚一刻下,短暫躁動後再回復平靜,重注等待乾涸的耐性和聲音。田上種滿金黃色稻米,把收割後的米浸在水中,細心聆聽米在水裡卜卜卜膨脹的移動聲。促使觀眾在有限的空間裡貼近土地,聆聽它的聲音。
那裡種的稻米是為了雀鳥往南方遷移路經此地可作停留休息的糧食,記錄雀鳥留下的痕跡。把這香港最北的森林帶到城市。

​主辦及策展: 藝術到家,香港觀鳥會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最新消息
  • 藝術項目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中文︱EN